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焦点 >  >  详情
最坚固的堡垒丨人民群众和子弟兵的深厚情谊
2023-08-11 11:06:08    来源:海外网

最坚固的堡垒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■朱柏妍

插图:姜 晨

记者心语:那些在战位上的人,时刻做好了准备。

摸着黑,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下,走过数不清的涉水路段,挤过一个又一个因路面垮塌留下的废墟,前方终于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灯火。这时,我的手机突然连续振动了数十下,我知道,有信号了。

这是我参加抗洪抢险救灾采访任务的第4天,一路跟随第82集团军某工兵旅抵达当时道路能打通的最前沿。

这一路足足走了3个小时。没有信号、没有网络,昔日的风景区,此时几乎与世隔绝。

各种型号的军绿色车辆在泥泞山路上排成长龙,溅起的水和卷起的泥,总让我想起之前在演训场上拍摄训练新闻时的画面。只是这一次,不是“演习”。

偶尔经过几个村子,村民们站在路边,相互帮忙清扫积水。早在道路能通车前,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官兵已经通过人力背运的方式,深入各个村镇,输送了足够的物资,以保障百姓的生活。

一位村民看着这一长串的军车,还有许多重型救援设备,神色十分激动,抬起手来一辆一辆地和大家打招呼。在车辆偶尔停下的时候,一位大姐拿着几瓶矿泉水上前,想要送给车里的战士们。战士们推拒着,说我们都自己带好了物资。大姐坚持,说大家真是辛苦了。这样的场景,几天来我们见了太多太多。

在过去的采访路上,我总是辗转在管理严格的营区里,奔波在演训场上。这是我第一次以军事记者的身份深入救灾现场;更是第一次亲眼见证,在救灾现场,群众对军人是这样信任,军人对群众是这样关爱。亲身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情感,让我忍不住感动许久。

我们的子弟兵,他们在此次抗洪抢险救灾任务中的表现,也足以支撑起这样的信任。

8月1日,我出发前往受灾地区。刚进入门头沟区,我就遇到了一群武警官兵。他们军绿色的迷彩服外是橘黄色的救生衣,救生衣外面,搭着两个满满当当的天蓝色物资包。他们告诉我,他们要前往落坡岭,给被困在K396列车上的几百名乘客送物资。

那天的天气闷热,在我的迷彩服上衣里,后背流下的汗一路湿到裤腿,全身像是在水里浸泡过一样黏腻。战士们前后都搭着物资包,脸热得通红。可即使在等待出发的时间里,也没有一个人把包放下。每个人都只想着赶紧出发,赶快把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上。

一名连长告诉我,这支队伍已经连续奋战3天了。我目送他们沿着铁轨远去的身影,心情和那些背包一样沉甸甸的,为着前方受困的人民群众,也为着这群只用“辛苦”二字不足以形容的官兵。

巧的是,第二天,我又偶遇了这支队伍。

在妙峰山镇的广场上,官兵正在给解救下来的乘客分发水和食物。最后几批乘客碰巧也在官兵的带领下从山上走了出来。队伍里,官兵紧紧拉着幼小的儿童,或是搀扶着鬓发花白的爷爷奶奶。

上等兵刘鑫宇在此次转移群众任务中负责护送一对母女。平安到达安置点后,那位母亲眼眶通红地握着他的手说:“你把我的孩子一步步背出来,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得去看望你的父母。”

我们在现场采访了这位2001年出生的年轻战士。他不善言辞,憋得满脸通红,一个劲儿地摆手说:“没什么,真没什么,应该的。”可转过身,他却久久站立在原地,目送着那对母女离开,直到她们消失在人群中。

救灾一线,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,我持续地被官兵感动着。

那天的广场上,人头攒动,道谢声和道别声一直没有停下。人民群众和人民子弟兵都流泪了。直到最后转运受灾群众的大巴远去,官兵也集合起来准备继续出发。我望着这两批人的背影,也红了眼眶。

在抗洪抢险救灾的前沿,有太多动人的故事和太多值得书写的人,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在我的采访中留下自己的名字。可当一队武警战士从我身前经过,我看到他们的身上沾满水渍,嘴唇却开裂着;当把损毁桥梁架通后,一名班长低下头从地上捧起一撮沙子“洗了洗”手;当第4天见到的战士们已经比第1天黑了很多、疲惫了许多,可每个人疲惫的眼睛里依然闪着热切的光……我真切地明白了,为什么在人民群众的心里,“子弟兵”3个字,是如此坚不可摧。

军爱民,民拥军,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,在抗洪抢险救灾一线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我想,正是经历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关键时刻,人民群众和子弟兵之间的情谊才如此深厚、稳固,成为灾害面前最坚固的堡垒。

来源:中国军网-解放军报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港股异动 | 中资券商走低 中信证券(06030)跌超3% 交易所推动“交易端”系列优化举措尽快落地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
下一篇:最后一页